鞍钢众元现代城服公司面点制作人员正在紧张忙碌地精心制作“鞍钢牌”月饼。
月饼馅心原料
冰皮月饼
本报记者 季旭 文/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中秋的脚步渐近,市场上开始选购月饼的人也越来越多。鞍钢月饼如约而至,已成为钢城人心中一份甜蜜的情结,体现着一份温暖的传承。
幸福是一张“一市斤”月饼票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月饼的精致可口,在苏东坡的笔下跃然纸上。
对于谭东这位与月饼打了近30年交道的鞍钢众元现代城服公司“老工匠”来说,这不仅是一份甜蜜的工作,更是一段甜蜜的回忆。
谭东从小就喜欢吃甜食,在物质较为匮乏的上世纪70年代末,让她感到最幸福的期盼就是中秋节的一张“一市斤”月饼票。在炼钢厂工作的父亲总会带着她排着长长的队伍、拿着月饼票购买鞍钢月饼,当时的月饼虽然不似如今这样精致,但却丝毫不影响这段回忆的“甜度”。
参加工作后,谭东来到鞍钢白楼食堂,从一个爱吃鞍钢月饼的女孩成长为一名制作鞍钢月饼的面点师。
多少个月升月落的赶工时刻,谭东和工友们常常累得直接趴在工作台上眯一会儿,但想想能亲手做出自己儿时幸福的味道,她的心里自然也就甜起来,月饼也从一段甜蜜的回忆变成一份甜蜜的工作。
……
“奶奶,我爸想吃你做的月饼了!要火腿的哦……”视频聊天那端传来了远在石家庄孙子的稚嫩声音,让刚刚完成一天技师培训授课的谭东忘却了疲惫。“哈哈,是你想吃吧,奶奶早就烤好了,告诉你爸爸妈妈,快递估计明天就能到!”她知道孩子想念的不只是熟悉的味道,更是对故乡的思念。
……
“老谭,这月亮真挺圆呀!儿媳妇给邮来的手机拍得老清楚了!”老伴儿隔着窗户尝试着拍月亮,谭东会心一笑,带上花镜,再次掏出了全家福后面的那张发黄的“一市斤”月饼票,陷入了幸福的沉思。
匠心传承就在面案的方寸间
一轮新月又上梢头,在鞍钢城服公司技术中心食堂内通明灯火的映衬下,鸡油黄的榴莲馅、象牙白的冰皮面、紫红色的枣泥……20余种弹丸状的创新馅心和面料像是文玩店里的“琥珀”“蜜蜡”“小叶紫檀”整齐地码放在面案上。
谭东的徒弟赵楠正带着他的团队加班赶制着“鞍钢月饼”,酥皮油脂里的香味物质在高温炙烤下被重新唤醒,丰富的果仁混合着糖类释放出特有的浓郁气息。
随着今年第一炉印刻着“鞍钢标”的五仁月饼新鲜出炉,一年一度的月饼制作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分皮、分馅、和酥、制饼、烤饼、包装……重复千百次的纯熟动作凝聚着老味道的品质传承。
在赵楠看来,虽然师父谭东30年制作100万块月饼的纪录在面食加工中心的现代化设备面前轻松就能被打破,但口口相传的精湛技法却永远是一脉相承、无法替代的。
“馅心里的面筋成分必须有足够的蒸制时间,才能避免口感过硬。”为了满足现代人对健康食品的追求,保证口感等成品质量的稳定性,更为了将精湛技艺发扬光大,谭东、赵楠师徒团队恪守传统饼食文化之道,坚守初心,但又不固步自封,积极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传承经典、坚守本味,推陈出新、不断改良,研究制定了一套符合市场更高需求的低脂低油低糖标准化流程,并在鞍山、鲅鱼圈、朝阳三地进行全面推广。
面案方寸间,蕴含着技艺传承,更饱含了无尽的人生哲理。如果不用心饼会开裂泻脚,“做月饼和做人是一个道理,讲的是良心,不能掺假,料不足、货不好,你能骗人一次,却会永远砸了招牌!”师傅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着赵楠这一代年轻面点师,让他们更加爱惜鞍钢月饼的声誉……
皎洁的月光洒在赵楠下班的路上,负责销售的同事宋振新的电话突然打了进来,“赵儿,三诚超市还要订3万块,抓点儿紧!还有天兴国际社区老百姓都排大队抢购,好几个学校和单位还要追加订单呢!”
……
时光荏苒,初心未变。
在一代代钢城人心目中,鞍钢月饼就像八月十五那轮明月,悬挂在心中,是幸福的回忆,是难忘的情结,是不舍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