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讲一个孩子心理疾病的案例:
他是独生子,从小得到爸爸妈妈及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悉心照顾和宠爱,他得到了非常优厚的生活条件。他的玩具应有尽有,他的小书柜也满满地装着各种书籍,他还有钢琴、画板、滑板、自行车、冰鞋……所有的亲人都非常爱他,给他报了各种才艺班,排班轮流接送他上下学、去学习班,都想把他培养成多才多艺的优秀人才。
然而面对大人们的各种安排和不断的提醒督促,他被动地做着各种“作业”,有时候很想偷懒,但马上会受到批评。他有时候也会和爸爸妈妈说感到很累,但却招来爸爸妈妈以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各种“大道理”。小学阶段还好,进入初中后,学业任务加重,父母的督促更加频繁,这让他感到很烦躁,尤其在学习的时候经常出现一些小动作,比如挤眉、眨眼、咧嘴、清嗓子……他的父母一开始没有太在意,以为是他的坏习惯,还经常批评他,尤其是他的父亲一看见他出现这些行为,就很生气地说:“怎么那么多毛病!”母亲也很是不解,觉得是他学习不认真,也常为此批评他,但越批评,他的这些“症状”越发严重,于是家长开始带他寻医。
医生告诉家长,这可能是抽动症或多动症的时候,家长非常担忧,希望通过治疗能够让孩子早日消除这些症状。可是听到医生说治疗的过程中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后,虽然家长对孩子的约束缓解一些,但还在纠结如何“管束”才能在缓解孩子的症状和促进学习之间找到平衡。这是不可取的。
当今的孩子们吃穿不愁,享有充足的物质基础,但他们成长所需要的独立空间却不断地挤占和侵袭。而当孩子发展出一个“症状”的时候,父母的注意力就被转到了单纯“症状”上面,而没有进行系统地看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曾经被动进入学习状态的压力和被父母管束的亲子间紧张关系似乎暂时得到缓解,因为“症状”就好像成为孩子和父母关系之间的一道屏风。这个屏风使家长插手孩子学习(本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的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阻止,也使孩子有了一些喘息的空间。换言之,这个“症状”迫使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了一定距离的时候,是让孩子感觉比较舒服的关系。那么这时候,如果家长没有觉察,没有作出相应的调整,那么这个屏风还会继续存在,并且越来越严重。因为孩子觉得这样会获得保护。
青春期孩子出现的一些心理症状或情绪问题是多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家长不能只单纯关注症状,更不能靠药物。一些问题出现后,不只应该给孩子一个人进行治疗,更需要在孩子成长的环境系统中作出心理等层面的调整,让“症状”的屏风失去存在的价值,那么,“症状”也就不需要存在了,才能根除。这也就是一些青少年出现心理症状或情绪等问题的时候最好进行家庭系统性治疗的原因,而且越早治疗越好。
鞍钢总医院 祝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