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因为到鞍钢当工人,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雷锋”;
因为经过鞍钢大工业熔炉的淬炼,锻造了他坚定的信念、炽热的忠诚、钢铁的意志、崇高的境界,为他走进绿色军营、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因为在鞍钢工作,他为我们留下了鲜明的红色基因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就是雷锋。在鞍钢工作的423天里,书写了3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的闪光履历。
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
从今天开始,本版将带您走近雷锋,感受他在鞍钢的423天里的工作、生活和感人事迹。
鞍钢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生产全国一半以上钢材、诞生100多项新中国第一的“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鞍钢不仅为全国各地输送、代培了23万多名钢铁英才,被誉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同时也培养出孟泰、雷锋、王崇伦、郭明义等鞍钢英模,他们的崇高精神和伟大品格,成为时代的精神标尺。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
雷锋,原名雷正兴,湖南省望城县(今长沙市望城区)人。1940年12月18日出生于湖南省望城县安庆乡简家塘一个贫苦农民家庭,7岁沦为孤儿。新中国成立后,雷锋获得了新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他参加了儿童团。在小学读书期间,他第一批加入中国共产主义少年先锋队。小学毕业后,他当过记工员、通信员、拖拉机手,1957年2月8日加入青年团。
1958年11月15日,年仅18岁的雷锋响应“全国支援鞍钢”的号召,到鞍钢参加建设,被分配到鞍钢化工总厂洗煤车间做推土机手。他工作积极,埋头苦干,多次被评为“红旗手”“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出席了鞍山市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60年1月8日应征入伍,同年11月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8月15日,雷锋在执行运输任务时殉职。在部队生活的2年8个月,他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受嘉奖多次,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雷锋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曾经在鞍钢这块热土上工作生活了423天,从此,雷锋“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精神开始生根发芽。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雷锋的模范事迹和高尚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爱岗敬业、刻苦钻研、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思想品格成为鞍钢宝贵的精神财富,影响、鼓舞、激励着一代代鞍钢人为实现钢铁强国的奋斗目标努力拼搏。
报名到鞍钢当工人
雷锋想当工人的想法其实从小就有。1956年7月15日,雷锋在高小毕业典礼上是这样表述的:“将来,要做个好工人,建设祖国。”
1958年,党中央早已发出大炼钢铁的号召,并要求全国支援鞍钢的建设和发展。1958年10月下旬,鞍钢和湘钢都相继派出工作组到湖南湘潭、长沙、望城等地招收新工人。雷锋听到这一消息后,主动找到公社党委李书记(那时,当工人需要上级批准),申请报名到鞍钢当工人。李书记因为舍不得他走,多次婉拒他的请求。但雷锋毫不放弃,积极争取,最终得到县委领导的批准。
随后,雷锋连续三次找到鞍钢招工工作组报名,并在决心书中写道:“我永远跟着共产党走。我一定在钢铁战线上当上英雄和模范,我要为祖国人民的事业而奋斗到底。”为表达自己想要到鞍钢当工人的强烈意愿,及到鞍钢打冲锋、争先锋的决心,他在鞍钢招工表上第一次将原名“雷正兴”改成“雷锋”这个名字。
后来,雷锋在部队的一次报告中讲道:“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响应祖国的伟大号召,参加大炼钢铁。我是个青年啊,我不响应吗?我坚决要当工人到鞍钢去。”
原鞍钢劳动工资处工人科陈秉权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雷锋在报名时对我说:‘我没有家,以前净住在县委,这次组织批准我去鞍钢,我是不是可以搬到这里来和你们一起住,好帮助你们做点工作。’雷锋非常肯干,无论是在火辣辣的太阳下,还是在风雨交加的天气里,总是乐观地工作着,夜晚回来还帮助我们写名册、整理材料,每天都干到夜里十一二点。有雷锋这样一个好助手,帮助我们克服了路不熟、话不通等重重困难,十几天内就顺利地完成了招收任务。”
彼时的雷锋就已经显现出想在前、干在前,主动担当、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1958年11月12日午后,雷锋到达湘江望城客轮码头,在望城县委书记等领导和同志们的送别声中,乘船赶赴长沙火车站。
当晚9时15分,雷锋满怀对鞍钢的憧憬和当一名钢铁工人的迫切心情,带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的梦想,从长沙火车站出发,告别熟悉、温暖的南方家乡,奔赴千里之外的“钢都”鞍山。
(本文摘编自《鞍钢英模故事·雷锋在鞍钢的42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