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采场上的“拼命三郎”


袁平在工作中。

本报记者 刘金宇 通讯员 刘国庆

“一天十几个小时,不是在采场检查安全生产情况,就是在指挥爬铲作业现场,反正他是闲不住,干起活来从不知道累。”

“做完心脏手术还没过一个月他就又来上班了,我们问他为啥不多休息休息,他说自己在家闲不住。”提起鞍钢矿业弓长岭露天矿何家采矿作业区带班班长袁平,职工们有口皆碑,都称他是“拼命三郎”。

1992年,学习挖掘机司机专业的袁平从原鞍钢矿山技校毕业来到何家采矿作业区,成为一名挖掘机司机。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好学的袁平开始虚心向身边老师傅学习操作技术,一有时间就把维修保养手册拿出来翻看。看到电铲出现一些小故障不仅浪费检修工人维修时间,还影响作业效率,他决心自己学习处理。遇有检修作业时,他就在一旁细心观察检修作业过程并虚心请教工友,很快就掌握了基本检修技能,设备上的一些小故障靠自己就能动手解决。他的勤恳好学、刻苦钻研得到了老师傅们的赞许,很快就成长为生产班的技术能手、作业区挑大梁的生产骨干。

从电铲副司机、正司机到司机长、调度长、带班班长,袁平30多年扎根在何家采区生产一线,从最低的80米水平到最高的356米水平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每天都是第一个上岗、最后一个离岗。几年前的一天,袁平在采场巡视时突感身体不适,身边同事劝他下山休息一下,他却说,这点小事没什么,挺一挺就过去了。下班后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需要住院手术治疗。术后,袁平只在家休养了一个月,就不顾家人的再三劝阻重返工作岗位。“当时矿山生产任务重,人手又不够,我怎么能安心在家休息啊。”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袁平这样对记者说。

作为一名党员,袁平时刻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总是冲在最前面。一年夏天的一个午夜,突降暴雨,睡梦中被惊醒的袁平想到当日白班432号电铲设备正处于采场最低洼的水坑附近执行生产作业,一旦地表雨水饱和产生洪水或泥石流流向低洼作业区域,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险情就是号令,作为司机长的袁平一边向作业区值班领导报告情况,一边火速赶到作业现场冒雨组织抢救设备,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紧张奋战,终于将设备转移到安全区域,避免了一场设备损毁事故发生。

如今,袁平还有几年就要退休了,但他扎根矿山默默奉献的初心不改,每天仍然奔波在采场上协调组织生产,继续见证着矿山日新月异的变化。